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丹江半島自然資源較為豐富, 生態系統獨具特色, 人文底蘊深厚。針對丹江口市蒿坪鎮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問題, 對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從功能分區、道路、地形、植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 旨在根本上解決蒿坪鎮無主導產業、貧困戶增收無門路、旅游業發展緩慢等突出問題。結合田園綜合體“為農、融合、生態、創新、持續”的建設理念, 通過對園區的開發規劃, 探討出城市邊緣村落以“農林種植+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為模式建設農業旅游觀光園區的解決方案。
觀光農業是集旅游和農業于一體的第三產業模式, 兼有旅游和農業雙重產業特征。近些年, 隨著其發展的火熱, 農業生態觀光園在農村建設中如火如荼。農業生態觀光園的發展過程, 早期是結合農家樂對農產品觀光采摘, 滿足游客需求, 后來國家為引導觀光農業的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 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 把鄉村打造漂亮, 接待遠方的客人。如果說農家樂是農民的單打獨斗, 美麗鄉村則是全村集體打造村莊。但與農業產業結合還不夠緊密, 2017年2月5日中央又提出了“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傳統農業結合生態旅游業、加工業等產業, 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田園綜合體”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一種新形勢, 繼而又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文件倡導“三生一體, 三產融合”的新型田園主義農業旅游園。
作為南水北調關鍵區域的湖北省丹江口, 國家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尤為重視, 要求為一類水源地, 當地也面臨著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2017年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展“集中力量推進脫貧攻堅 (產業發展) 試點項目”工作, 蒿坪鎮爭取到機會, 獲得50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 依托湖北霖煜農科技有限公司, 成功探索出一條“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之路, 有效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傳統農業僅將種植作為收入源且種植作物較為單一, 但農民需要生存, 還需要發展, 由此企業提出發展核桃經濟林工程, 而后進行觀光旅游。同時, 該區著力將山水資源優勢推進策劃成經濟效益, 大力實施全域景區建設, 在此基礎上使得該區的旅游業建設得到強化發展。本研究針對丹江口市蒿坪鎮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問題, 對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從功能分區、道路、地形、植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 旨在從根本上解決蒿坪鎮無主導產業、貧困戶增收無門路、旅游業發展慢等突出問題。
1 解讀田園綜合體
1.1 田園綜合體的概念
在農業不斷發展的情景下, “農業綜合體”隨之被提出, 它是以農業為基礎, 融合其他產業形成的一種較為理想的農業發展模式。如今農村土地荒廢、產品品質差效益低、資源發展可持續性差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彰顯, 休閑農業協同產業化模式發展理念隨之盛行, 針對如何對鄉村空間進行優化,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延伸出一種新概念———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以農民利益為中心, 將農民作為核心載體來進行規劃, 形成一種可持續農業、創新型農業以及體驗農事集合的新型產業模式。
1.2 田園綜合體的特征
田園綜合體的開發要利用好當地的本土文化, 改善居民生活狀態, 以保留住農村田園特色景觀, 保持住村莊原有的美為依據, 在此基礎上達到產業興盛、農民富裕。其核心是為農, 以農民為主體, 使農村產業不斷壯大。通過地域性的資源開發利用并且融入農產品的市場效益, 將鄉村田園景觀規劃成為旅游景觀, 達到農業高效可持續, 使得農村經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田園綜合體不單一把重心放在旅游業上, 而是將農業作為中心, 是在農業得到有效發展的背景下, 規劃區要具有一定的休閑觀賞功能, 是一種綜合性的開發打造模式。
1.3 田園綜合體的結構體系
田園綜合體是基于優化鄉村地域空間提出的一種產業思維開發模式, 建設中有效規劃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迎合新常態形勢, 促進鄉村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復合化鄉村空間特征下田園綜合體的構建內容有農業景觀區、休閑聚集區、農業生產區、綜合服務網、居住生活帶幾個模塊。各模塊之間緊密結合又相互獨立。
1) 農業景觀區。改變過去單一的種植形式, 以農林來為游客營造景觀, 讓游客體會不同于都市風景的鄉下田園景觀。人們在觀賞農村田園景觀的同時, 利用現代先進的農業設施、生產特色農產品作為市場流動資源, 開發出有特點的觀光農業旅游景觀。
2) 休閑聚集區。通過在景區內融入地方風俗活動、文化韻味等特色景觀, 讓游者在觀光游玩中體會當地風情以及文化內涵。適當增設一些體驗項目來滿足人們休閑需求。
3) 農業生產區。該模塊通過種植養殖手段, 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農產品加工以及市場交易。讓人們在參與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中, 體驗休閑、科普和認知, 并在此增加農產品的市場流通取向, 讓產品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
4) 綜合服務網。綜合服務網的主要作用是使農業產業運行得更順利、便捷于人們生活, 將物流、教育、醫療、金融、商業等設施集合管理, 在區域上形成一個綜合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網。
5) 居住生活帶。在產業融合、人員聚集的前提下, 形成一種農民社區化的模式, 讓人們相對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達到建筑與環境更新融合、品質提升的效果。
1.4 田園綜合體規劃布局策略
1.4.1 自然保護模式
保護當地特色的田園風貌景觀, 通過地方資源特色的挖掘與整理, 在回歸自然田園景觀的同時加入地方性景觀進行規劃設計, 彰顯出當地特有景致, 打造區域個性名片, 營造出自然生態的景觀[4]。
1.4.2 提升農產模式
該模式區域的規劃按生態農業轉化模式, 將當地原有的農業資源加入引進新品種以及現代農業技術, 實現農業產業增產增收的效果。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融合農業生產, 并引用現代科技手段形成一種農業循環生產的鏈條, 支撐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1.4.3 創意體驗模式
創新是整個規劃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創新融入到農業中, 采取農業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手段打造創意農業景觀。生態、休閑農業的本質是體驗, 讓游客親自動手、親身經歷, 在體驗中滿足游憩、科普、觀賞需求, 最后形成一種“情景消費”的經濟開發模式[5]。
2 研究區現狀分析
2.1 區位優勢
丹江口市蒿坪鎮位于丹江口大壩西側, 漢江與丹江兩江相匯銳角的中間, 南北均被丹江口水庫包圍, 有丹江口通往蒿坪鎮的鄖路和環庫公路相通, 交通方便。距丹江口市50 km。規劃區位于蒿坪鎮, 鎮政府東2 km處, 總面積110.20 hm2。坡地、自然林地占地面積約64.13 hm2。其中種植、經營占地達46.07 hm2。通過這里的西武高鐵 (武十段) 正在建設中, 將設丹江口南站和武當山西站兩站。該地位于丹江口水庫附近, 不能發展工業和污染行業。政府鼓勵發展生態產業, 因此, 建設以種植加工為特色的田園綜合體, 發展農業觀光園是該地區最適宜的產業。
2.2 地質特征
蒿坪鎮在大地構造上位于昆侖秦嶺系 (一級) , 東秦嶺地槽區 (二級) , 海西褶皺帶, 地質構造復雜。以褶皺構造為主, 伴隨產生有規模較大的壓性縱斷層、小規模扭性和平推性質的橫斷層。地貌類型可分為山地、河川平地。
研究區地質屬昆侖秦嶺大區-兩鄖小區。白堊紀地層出露, 主要為紫紅色、綠色、白色等色彩的砂巖和頁巖。海拔高度300~500 m, 坡度在20°左右。發育山地黃棕壤性土, 坡下黃棕壤。河床覆蓋層一般厚度2~5 m。
2.3 動植物資源優勢
研究區處于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的過渡地帶, 具有南北優勢, 多種植物在此地生長良好。南方植物和北方植物再次融合, 有北方的核桃、桃、杏等, 又有南方的柑橘、芭蕉、桂花等。調查到的植物種類有喬木類279種、灌木類156種、藤本植物26種、草本植物410種, 組成了絢麗多彩的叢林植被區系。
區內有脊椎動物共計35目91科325種。其中, 魚類7目17科88種、兩棲類2目5科13種、爬行類3目7科19種、鳥類17目48科167種、獸類6目14科38種。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70科755屬2 061種, 其中水生植物91科277屬610種。國家Ⅰ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種, 分別為黑鸛、白鶴和達氏鱘。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2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連香樹、香果樹等7種。
2.4 氣候特色
該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 極端最高氣溫為42.6℃, 絕對最低氣溫-13.2℃。區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17.3 mm。區內多年平均風速為1.8 m/s, 風力為二級。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適宜旅游、休閑。
2.5 土壤條件
根據國家標準《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 (GB/T17296-2000) , 丹江口市的最新土壤資源普查結果, 保護區的土壤包括3綱3亞綱4類6亞類。4個土類分別為黃棕壤、黃褐土、紫色土和潮土。其中黃棕壤為地帶性土壤, 適合種植業發展。
2.6 水文條件優勢
本區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為漢江的一級支流, 滔河、鸛河、淇河等為漢江的二級支流。丹江從西北到東南貫穿保護區全境, 區內全長為46.6 km。其主要支流有鸛河和滔河, 在保護區境內的長度分別為12.2、3.2 km。區內水資源豐富, 適宜發展水產養殖及與水相關的娛樂項目。
2.7 景觀資源優勢
丹江口半島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資源豐富, 植被茂密, 水源條件好, 是動植物生存繁殖的佳地;該區也有地域文化優勢, 地處“豫西走廊”故事的重要節點, 名勝古跡眾多, 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 又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地。自然景觀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丹江口水庫以及小三峽、坐禪谷等;人文歷史景觀有中州“四大名剎”之一香嚴寺、下寺楚墓群、長嶺楚墓群、下王崗遺址、馬蹬古戰場遺址。
2.8 現狀分析
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的丹江口市屬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相對濕度大、光照時間長, 使得該區植物資源豐富。觀光園區依山傍水、水質優良, 所在地露出的白堊紀地層是時代變遷的印證, 且規劃中可將沉積層作為地域特色景觀供人觀賞, 也是該場地宜建觀光園的優勢所在。因規劃區位于南北分界線、丹江和漢江的分水嶺地帶, 故參觀景區的游客以河南、湖北省居多。丹江口水庫按流域分本應屬于南方流域, 而后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源點, 受益人群產生影響, 原來不關注該區的北方人開始關注此地, 因此在景觀打造時應考慮供北方游客觀賞游憩, 可將南方景觀體系作為當地特色景觀來進行規劃。綜合來看, 當地地理條件較為優越。但從規劃角度分析, 該區域現狀也存在一些問題, 山體植被生長雜亂、資源分散以及河溝堵塞等給當地建設農業觀光園造成一定影響。故規劃應與現狀結合, 在解決現存問題的基礎之上加以設計。
3 田園綜合體模式下的農業觀光園規劃實踐
3.1 總體規劃理念
結合研究區現狀, 規劃以“田園持續、生態旅游”為總體建設理念, 充分挖掘地方資源、設施、當地特色、自然景觀、人文文化等, 類比盧云亭[6]提出的生態旅游的理論生態學以及制定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戰略, 并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理念為指導, 提出農業產業循環、結構可持續的高效管理模式。園區結合必要的人工措施完善農村景觀規劃, 將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區規劃成融農業觀光、四季旅游、科普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游觀光園區 (圖1) 。
3.1.1 保護研究區內原有生態景觀
圖1 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總體規劃結構
因為研究區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地, 是重點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區, 因此, 保護原有生態景觀是首要任務。按照規劃多年平均可調出水量達140多億m3, 一般枯水年 (保證率75%) 可調出水量約110億m3, 主要供給缺水嚴重的華北地區, 特別是京津地區。
研究園區內農田與林地相間片狀分布, 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圖。有自然剛竹林、側柏林、油桐林, 野生玫瑰片區及獨立的山杏樹等需要保護, 經過整理規劃設計后便可形成自然植物景觀觀賞區。
3.1.2 改造發展農田為園林景觀
該區農田種植的玉米、油菜、水稻等大田農作物與周邊農村品種無區別, 觀光元素不多。同時, 經濟效益比較低, 改變上述情況, 農林生產與旅游結合, 打造農田園林景觀, 如觀光稻田、油菜花田、觀光荷塘、觀光百種核桃等。通過農田園林景觀營造, 農田中可以增設采摘、垂釣、種菜、野餐等多種旅游活動場所[7]。農業觀光園規劃重點以南山百果園為主, 栽植各品種果樹供游客觀賞、采摘等, 使游客在休閑旅行中體驗農家生活, 感受自然風光的魅力。
3.1.3 展現田園立體景觀
將農林生產、自然生態有機結合, 以自然為背景, 以農田為落腳點, 打造遠觀為林地, 近觀為田園;上觀滿樹瓜果, 下觀遍地群花的立體景觀。游客可通過體驗農事、農林與旅游資源, 在這個過程中滿足其愉悅身心的需求。通過在丹江半島觀光園區內規劃觀賞型農田、溫室花園、觀賞苗木、觀賞瓜果林地、花海展區、戲水區等, 使游客被田園景觀所感染, 感受農業景致的不同魅力, 改變原本僅有的農田收益, 增加了采摘、觀賞、加工后農產品售賣等經濟效益, 有效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效益, 形成多渠道多來源的現代農業發展形勢。
3.1.4 多元發展的復合園林景觀
山、水、樹、鳥、風、林、石、路、坎、田, 組成一幅現代觀光農業的山水畫卷, 集生態保護、農業發展、旅游開發為一體。打破了以傳統糧食作物為主的農村產業結構, 以種植農林作物以及加工出售為主, 相比較種植單一的糧食作物, 其經濟效益提高[8], 這也加快了周邊村落致富的步伐, 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最終使得項目以“三效益”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協調統一為根本[9], 充分挖掘增設輔助功能, 規劃出高技術、高效益的農業生產項目, 使整個大景觀系統得到持續發展。
3.2 丹江半島觀光園規劃設計方案
3.2.1 整體布局
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總體功能布局與產業布局結合, 主要目標是實現農業產品的成果轉化和農業加工產品的商業化, 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 對現代農業科技的先進技術和成果進行示范、開發及推廣, 從根本上解決蒿坪鎮無主導產業、貧困戶增收無門路的突出問題。
按照現代觀光旅游農業園區規劃的體系構架、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觀光旅游服務的客觀需求以及生態化建設要求和項目設置情況, 符合張天柱[11]所提出的“服從科學性、弘揚生態學、講求藝術性以及遵守可行性”分區原則的要求, 將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規劃形成“兩帶交織創意園, 九區四系互關聯”的結構體系。兩帶是濱水輻射帶和景觀輻射帶;四大結構體系為產品研發、田園休閑、創意科普、生態景觀, 將其進行有機串聯成貫穿整個園區的一條創意活力環帶, 把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區規劃為管理物流園、溫室大棚園、產品加工園、戲水撈魚園、南山百果園、自然林地六大功能分區[12]。每個園區既獨具特色、各自成趣, 又相互依賴、相輔相成, 使觀光園具備了主題公園的鮮明特征 (圖2) 。
圖2 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詳細規劃
3.2.2 分區規劃
1) 管理物流園。依托當地地形以及原有主要路段, 將辦公樓、生態日光餐廳、農產品物流園規劃于丹隕路北部, 并在丹隕路兩邊設停車場。該區為解決游客的住宿、餐飲以及向外運輸景區農產品, 占地8.58 hm2, 另設有培訓中心、食堂、精加工廠、兩片后山核桃園、景區大門等 (圖3) 。

圖3 管理區效果圖
2) 溫室大棚園。本園區位于丹鄖路南部至河溝, 占地4.37 hm2, 主要用于培育一些新型農產品, 包括原有3個大棚和31個新建大棚。通過智能化溫室來調節果樹的開花結果期以及利用溫室種植特種蔬菜進行示范, 從而達到“四季開花、四季結果、全年采摘”的效果。規劃中不失游樂之趣, 溫室內設蔬菜森林、番茄迷宮等小分區, 讓游客在此園區既增長了果蔬品種常識, 又愉悅了身心 (圖4) 。
圖4 溫室區效果圖
3) 產品加工園。本園區占地8.0 hm2, 包括原有老牛場和周邊土地, 設計中將原有牛棚改造為農產品加工廠, 融入納米、低溫等離子、高靜壓等前沿食品加工技術, 周邊栽植雜交核桃、彩葉核桃等核桃樹種, 將不同品種、不同大小的核桃進行不同包裝整理, 形成核桃研創基地。
4) 戲水撈魚園 (南山河溝) 。本區域長1 416 m, 占地1.33 hm2, 包括垂釣區和戲水區兩區。規劃設計中保護溝邊白草、茅草、莎草、龍須草等草本植物, 塘內加配水生植物。主要功能是供游客垂釣、戲水, 增添游客到來的興致, 臨水設水榭。
垂釣區位于觀光園西北角方向, 處園區周邊安靜地帶, 臨水設釣魚臺。戲水區包括少年戲水區、濕地觀賞區、按摩池區3個小區, 因其以動為主, 故與垂釣區分開布置。少年戲水區融競技、趣味、刺激、驚險于娛樂中, 在水域上設獨木橋、索道橋等;按摩池區池底用按摩石, 游客可走在池中一邊捉魚一邊達到健身的效果, 集趣味與健身于一體;濕地觀賞區主要配植水生植物, 供人們觀賞。
5) 南山百果園。本區域占地23.79 hm2, 山上耕地和平整地塊, 流轉后建設核桃博覽園, 園區有果樹各個品種的歷史文化以及生態習性介紹, 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
南山核桃園:約占地20 hm2, 需5 000株核桃苗, 以核桃經濟林為主, 包括30個小核桃園區, 種植清香、碧根果等多品種核桃林。園中綠化植物都會經過人工精心修整, 園中車行路為水泥路面, 寬5 m, 園中人行道用厚6 cm混凝土打基礎。
桃園:占地0.99 hm2, 需2 466株桃苗。此區種植各種品種的桃樹, 展示各品種優缺點, 分不同成熟區進行種植, 以利于觀賞和采摘。主要品種有早露蟠桃、春艷、早鳳王、紅甘露、大久保等。
杏園:占地0.65 hm2, 需1 633株杏苗, 分為4個小區域, 均種植優良品種。杏樹耐旱怕澇, 耐熱怕寒, 喜堿怕酸, 適合在此地種植。主要有大黃甜、小黃甜、龍王帽等引進品種。
梨園:主要種植綠寶石、黃冠梨苗。
沙果園:主要栽植小紅果、大花紅、秋風蜜幾個品種, 供人們觀賞。
獼猴桃園:占地0.69 hm2, 需1 731株獼猴桃苗, 主要栽植紅心獼猴桃、金艷、金桃、黃金果幾個品種。
葡萄園:主要種植巨峰、夏黑、京秀、維多利亞、紅地球等品種。
藍莓園:栽植粉藍、芭爾德溫、埃利奧特、園藍等品種。
6) 自然林地。自然林區占地64.13 hm2, 以“回歸自然, 感受天然氧吧”為主題而進行的規劃。根據該區地勢看, 此區域地形起伏, 宜打造垂直生態景觀, 區域內設森林防火塔、夢幻花香、叢林飄帶、繽紛地層等景點。夢幻花香位于園區東南角, 利用地形打造花海地景大景觀。叢林飄帶是在密林區下設置紅色高低起伏的座椅, 在引領人們游覽觀賞的同時設立休憩空間。繽紛地層是把園區原有的白堊紀地質層作為景點設置, 讓人們感受時代變遷后留下的純天然地質層剖面。
4 小結
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以農林牧漁業為基礎, 增設旅游業協同發展。該觀光園區在規劃時以核桃經濟林為主, 不僅將產品作為經濟收入來源, 且在核桃園的基礎上打造觀光旅游增加收入。但從園林角度考慮只觀光核桃很單一, 難以吸引游客, 在田園綜合體引導下, 將該區進行以上規劃。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先進技術培育農產品, 加入生態景觀設計, 將景觀旅游業與農業進行綜合規劃, 使園區建成后的特色重點產業是核桃產業, 以優良、多樣、別致、豐富的果品和名貴、珍稀、罕有的花卉為亮點, 以田園綜合體理念作為規劃指導, 構成集高效農業觀光、休閑商務度假于一體的農業旅游園區。旅游園區的規劃使得農業生態效益得以高效提升, 從而提高蒿坪鎮人民生活水平, 帶動當地居民脫貧致富, 達到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協調發展。
通過對園區現狀分析后進行規劃, 使該區域觀光旅游園發展呈現出4個趨勢;一是呈現功能集成、多種產業融合發展, 從“規模經濟”轉型到“系統經濟”的趨勢;二是呈現三產融合的趨勢;三是依托特色農業資源帶動的生態農業旅游呈現集聚發展的趨勢;四是觀光旅游園融合田園綜合體商業規劃模式。通過對規劃區的研究分析, 由丹江半島農業觀光園區的布局規劃提出城市邊緣村落以“農林種植+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為模式建設農業旅游園區的戰略思路, 可以更高效利用土地提高經濟值, 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為城市邊緣村落建設農業旅游園區構建研究框架, 也為田園綜合體融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建設開拓思路。(作者:王娟 安廣義 王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