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旅產業均有“朝陽產業”“幸福產業”的美譽,三者的內部屬性彼此契合,具有融合發展的可能性。其中,作為我國繼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后,又一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的經濟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文體旅融合發展無疑備受矚目。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對成渝地區文體旅融合工作的開展現狀、發展方向進行細化分析,具體如下:
1、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1.1、優勢分析
(1)地理區位優勢。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兩地歷史同脈、文化同源,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從兩地各自區位情況上看,成都是中國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業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且當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美食色香味俱全,堪稱旅行者的“天堂”;重慶是中國長江上游地區唯一匯集水、陸、空交通資源的特大型城市,是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有著個性鮮明的巴渝文化,有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且重慶美食也讓人回味無窮。二者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讓國內外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在這一背景下,文體旅產業品牌建設與推廣自然更具廣闊空間。
(2)體育資源優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文體旅融合產業。以成都地區為例,《2022 年成都市體育產業專項統計調查報告摘要》中指出,2022 年成都市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1005.34 億元,較2021 年增長8.66%。2023 年“五一”期間,成渝地區,接待游客較2019 年同期分別增長17.9%、27.3%。由此可見,成渝文體旅產業發展中游客資源豐富,彰顯了成渝文體旅市場的巨大潛力。在地理資源上,成渝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如三星堆、金沙遺址、大足石刻等文化遺產,以及九寨溝、長江三峽等自然遺產,這也為成渝文體旅融合發展工作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
另外,成都始終以引進世界級大型賽事為主,幾乎每年都有一項世界頂級賽事在成都舉辦,在世乒賽、大運會、羽毛球湯尤杯之后,2025 年世界運動會又將在成都舉辦。而重慶則依據其自然地形和產業資源,以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推進青少年及群眾體育賽事為主要方向,舉辦了如2024 年亞洲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第十七屆中韓青少年體育交流第二階段活動、重慶馬拉松賽等一些較具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在體育發展歷史上,兩地也培養出了如鄭潔、蔣婷婷、袁心玥等不少世界冠軍,整體體育項目發展得風生水起。
1.2、劣勢分析
(1)產業布局有待優化。
整體來看,雖然成渝地區均有其各自文體旅融合發展優勢,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行政邊界所造成的市場分割及相關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極大限制了成渝區域內體育資源的自由流動,使得兩地文體旅產業發展依然“孤軍作戰,各自為營”,協同合作力度不夠,跨區域文體旅產業布局不清晰,未能全面集中兩地優勢,共建文體旅品牌;甚至成渝區域內還存在著一些同質化的文體旅項目,且因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行業內也有惡意競爭現象。這種資源分配不均、產業協同程度不高的情況,制約了成渝文體旅融合產業的“雙贏”。
(2)區域文體旅品牌影響力不強。
近幾年,成渝地區雖然圍繞區域內豐厚的自然、人文資源,打造了不少精品體育賽事,但是各自體育賽事主要以“引進”為主,本土知名賽事品牌的建設力度不足,尤其是圍繞各自資源優勢的特色體育項目未能在大眾消費中“出圈”。且除大型賽事之外,成渝地區不少文體旅項目存在小、散、弱的情況,缺乏系列標桿企業、企業家團隊和項目,對客群分析下的精準文體旅配套產品開發不足,“一站式”文體旅融合配套延伸不夠,不能真正打出“賽事吸引客流+ 文化賦能旅游+ 旅游擴大消費”的“組合拳”。
同時,成渝地區在文體旅融合工作中宣傳力度不夠,各種賽事雖多,吸引的卻多為專業運動員或對此有興趣的人群,而從國內外游客情況來看,非運動員專業人士及其愛好者明顯占據更大比例,不能贏得這一部分游客的“青睞”顯然也是制約成渝文體旅融合發展的一大問題。
(3)文體旅專業人才匱乏。
隨著文體旅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放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體旅融合項目建設情況,不難發現其中不缺人力,但極缺人才。尤其是在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之下,文體旅融合新業態(如數字化、沉浸式、AR、直播、研學、city walk 等)不斷“出圈”,游客出行熱情高漲,出行要求提升,這對成渝等各個地區的景區管理及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在這一背景下,要想做好文體旅融合工作,必須加大對“新人才”“融合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要依托文體旅發展趨勢,做好人才專業素養和服務水平提升工作,從現有情況來看,成渝地區在此方面還做得不到位。

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方向
為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基于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從產業結構優化的角度出發,搭建巴蜀文體旅“走廊”,本部分將圍繞產業一體化模式、產業重組模式、產業延伸模式、產業滲透模式四大形式,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進行討論。
2.1、產業一體化模式
產業一體化模式是指三大產業依托特定空間載體,通過產業空間、設備、技術、管理、活動等各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打破區域內文體旅產業供應鏈、技術鏈、服務鏈的壁壘,形成的一體化產業集群。基于此,成渝區域可立足各自優勢,打造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文體旅品牌,用“一條路”的方法,形成“以一貫通”的文體旅融合項目。通過“一站多玩”“一玩多站”的形式,為游客提供深度游路線,讓游客既可以在文體旅各產業融合中獲得多樣體驗,又可以在一站式旅游里感受成渝的多樣風情。
2.2、產業重組模式
產業重組型融合包括內容重組和商業模式重組兩種形式,旨在利用相近的客群市場,通過對一種產業資源的擴大而形成的多產業融合模式。如素有“美國春晚”之稱的超級碗(SuperBowl)中“品牌賽事+ 文藝表演+ 場館觀光”的模式即是文體旅融合產業重組的特色體現。針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特點,在這一方面,其可以利用成渝地區豐富的體育賽事資源,結合區域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知名文藝團體,通過品牌賽事與文藝表演相結合的方法,在吸引更多的觀眾和游客的同時,提升賽事的觀賞性和文化價值;同時,成渝地區還可借助區域內的場館資源(如重慶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成都大運會場館等),打造小型觀光活動,并以此激發游客的中長期旅游熱情,繼而進一步推動成渝文體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2.3、產業延伸模式
產業延伸模式是指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功能互補,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創造新的流量和附加值,形成融合型產業新體系。基于這一模式,成渝地區可建立“慢體育休閑小鎮”,推出大量與“慢體育”相關的文化節慶活動,并圍繞這類活動,附加娛樂、休閑、大眾體驗等多元化產業(如文藝表演、健康美食節等),以此充分挖掘游客“消費潛力”,讓更多游客可以從“一個關注點”延伸出去,產生消費、體驗的主動性。
2.4、產業滲透模式
產業滲透融合是指某一產業活動向其他產業自然而然滲透的過程。其中,在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滲透融合的主要模式多以高新技術為紐帶,如通過APP、小程序等線上運營工具,在充分了解游客旅游期望、個性喜好的同時,通過客群的精準細分,在提升核心產業質量的同時,附加多產業功能,進而拓展經營業務范式,帶動區域多元發展。如Keep 運動APP能利用大眾碎片時間,將健身飲食、運動社交、跑步騎行、裝備購買、健身教學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結合線下馬拉松和露營社交等旅游類活動的開展,實現文體旅“齊頭并進”。成渝地區也可借助這類形式,圍繞不同受眾群體的不同體育需求,打造“研學+ 健身+ 競賽+ 康養”多樣化的體育核心產品,并圍繞不同核心產品的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為消費者增加多樣“附加體驗”,真正實現“一人一策”的文體旅產業樣態,吸引更多人群對成渝文體旅品牌的關注與認可。(作者:魯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