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特色小鎮并不等同于行政意義的建制鎮,而是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在3平方千米的規劃范圍內將產、城、人、文的理念與功能進行整合,打造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從長遠來看,特色小鎮是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未來城市發展方向。
這當中,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也是其經濟發展、空間規劃優化、人口合理聚集、環境和諧宜居的重要支撐。
站在潮頭的是浙江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先發地區,浙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狀況:一個區域內專業化強,產業高度集中。因此,在特色小鎮開發建設過程中,浙江利用這些區域特色產業基礎,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疊加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等要素,把特色小鎮打造成了創新創業發展平臺。
比如,余杭夢棲小鎮,定位于“設計+”,以工業設計為主導,兼顧智能、商業設計等各類設計產業,逐漸形成特殊聚集中心;襪藝小鎮依托諸暨大唐鎮“全球最大襪子生產基地”,將襪子制造與文化、藝術、設計相結合,打造成全球唯一以“襪藝”為主題的特色小鎮;湖州美妝小鎮立足吳興區埭溪鎮的化妝品生產基地,形成一個圍繞化妝品全產業鏈,包含設計、研發、生產、包裝等環節的核心聚集區;
以產業鏈思維培育特色小鎮,“浙江模式”成為了全國各地借鑒的樣本和經驗。目前各地特色小鎮的產業規劃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以制造、文旅、教育、服務咨詢為代表的傳統產業;二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等高端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
“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特色小鎮應該從自然資源、人口結構、產業基礎等條件出發,因地制宜實現特色產業的選擇、導入、培育及運營。只有通過產業發展形成的特色,才具有可持續性,才能防止“千鎮一面”,才能防止淪為單純的房地產項目和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