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這是黨中央賦予山東的光榮使命。
面對中央領導的要求,山東省積極做好鄉村振興文章,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濟南市農業局局長李季孝就此話題接受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專訪,他詳細談了思路和看法。
理解鄉村振興要把握好五點
中國經濟時報:鄉村振興對于農業、農村而言,是全局性工作,如何理解鄉村振興戰略?
李季孝:理解鄉村振興,要把握好五點,一是注重把握好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個根本;二是注重把握好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這個核心;三是注重把握好給予農民更加穩定有保障的土地權益這個關鍵;四是注重把握好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方向;五是注重把握好“三農”人才隊伍建設的保障。
實現鄉村振興就是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產業興旺是重點,是首要任務。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振興了,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政策的延續和提升,其現實意義和歷史影響不亞于40年的改革開放,具體到產業振興,主要有三個意義,首先,是黨的基本路線的直接要求。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放在首位,就是體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實黨的基本路線。其次,是國家發展大局的全面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基本要求。第三,是廣大農民的要求。產業興旺解決兩大問題:就業和收入。農業收入問題能夠解決,農村就能夠得到更好發展。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主要做好五篇文章
中國經濟時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產業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載體,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主戰場。如何做好產業振興?
李季孝:我們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也應該遵從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以產業集聚、產業融合、產業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泉城特點的鄉村振興新路子。主要是做好五篇文章。
一是以生產園區化做好鄉村產業集聚文章。鄉村產業集聚的本質就是通過特定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要素合理高效配置,進而形成強大的輻射帶動。
就目前來講,規?;@區化發展是實現產業集聚的根本途徑。園區能夠聚集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推動重要農產品的基地化生產。首要的是,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目前,濟南市正在加快推進265萬畝糧食和10萬畝棉花“兩區”細化落實到具體地塊劃定工作,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另一方面,我們要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化發展。今年初,濟南市委、市政府推出《關于振興十大農業特色產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涉及的特色產業涵蓋主要農業區縣,我們把它作為鄉村振興的總抓手。此外,我們要大力發展農業規?;洜I。通過土地流轉和服務帶動推進適度規?;洜I。一方面,新型經營主體要不斷做強,另一方面,社會化服務要全鏈集成。生產高度集約需要社會化服務全鏈配套支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節本增效。
二是以發展鏈條化做好鄉村產業融合文章。截至目前,濟南市擁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20家,在帶動農民增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鄉村產業鏈融合還是比較弱。全市420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僅有3家。目前,一二三產業融合僅占產業化經營的4%,存在融合載體建設不足、新業態開發不足的問題。
我們應該以農業為源頭,以發展鄉村產業為根本,推動要素跨界配置和各產業有機融合。從而使農村一二三產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收益。
一方面,我們要抓好融合載體。從發達國家來看,最初的產業融合,基本是以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三種方式推動實現。因此,我們將依托特色優質農產品,加快單一種植園區轉型升級,鼓勵加工、物流、倉儲企業進駐,突出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形成園區承載集群,集群推動園區升級的良性循環。實施產業園區綜合提升行動,打造一批產城融合示范載體。另一方面,要抓好精細加工。目前,濟南市超過75%的鄉村產業融合都是通過農產品加工實現,但是二次精深加工率不到20%,我們要引入工業化理念和現代經營方式,做好精細加工。此外,我們要抓好新型業態。新業態新模式是鄉村產業融合的鍍金池。我們要按照發展“四型”新業態要求,著力拉長產業鏈。首先要推進農產品電商下沉,其次要推進鄉村旅游提檔。還要推進智慧農業提升。
三是以產品高品質化做好鄉村產業提升文章。鄉村產業提升,基礎在生產環境,關鍵在質量安全,重點在品牌鑄造。綠色是鄉村產業的底色,我們要堅持綠色產業理念,夯實產品質量安全基礎,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積極推進。
一方面,我們要持續改善農業環境。鄉村產業振興要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另一方面,要著力做強產品質量。我們將持續深化“六要素”監管模式,抓好農產品質量工作。此外,還應大力推進品牌建設。比如,各地農產品品牌培育百舸爭流,市場競爭激烈。我們要通過培育區域農業品牌,集中打造一批優勢農產品品牌。
四是以人才多元化做好鄉村工作。鄉村產業振興,關鍵在人。我們牽頭編制的全市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方案,主要是圍繞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統籌抓好農業科技人才、農業創新創業人才、農村專業人才、農村鄉土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等五支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一方面,要就地培養人才。鄉村振興到底是農民自己的事情,所以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這幾年,我們緊緊圍繞“培訓誰、誰培訓、怎么培訓”的理論,以“四園一校區”為龍頭,構建了課堂理論培訓引領+園區實踐實訓支撐的農民培訓新模式,我們將堅持走這條道路。另一方面,要筑巢引鳳。鄉村振興,關鍵需要能人返鄉創業,因此,我們要利用鄉村優勢,發揮好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平臺作用,盤活利用好閑置農家院落,大力引導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此外,還要聚才強智。應對接鄉村振興農業高端人才需求,將省會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優秀人才納入支持范圍。
五是以要素協同化做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工作。把各種要素調動好、配置好、協同好,形成一個適應技術變革的協同發展農業產業體系,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
我們要綜合協調各類生產要素,使得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資本配置優化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實施科技振興工程。近年來,我們把滿足人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和方向,以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建設為主線,累計投入7000余萬元,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和轉換項目220項,有利提升了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是大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目前,濟南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43萬千瓦,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86.2%,新時期,我們將以智能化為方向,深入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以十大特色產業為重點,加快高端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
三是盤活用好農村資源資產。這是當前解決農民振興鄉村產業缺錢、缺投入的關鍵之舉。目標就是激活農村所蘊藏的生產潛能,配置有效資源,從體制深處激發出支撐農業發展的動力。
目前,濟南市正在以全面推開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全面開展清產核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等工作,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自然人農業變法人農業,打造服務集體成員,促進普惠均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把握好三個關系形成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
中國經濟時報:推進鄉村振興,需要處理好哪些關系?
李季孝:當前,全市“1+5”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已經出臺,指標任務需要努力共同實現,在推進過程中,我們特別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關系,加快推動,形成產業興旺、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
一是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關系。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振興的必要前提,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來減少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讓農民離得開,使得農業轉移人口能夠融入城鎮安家、創業;另一方面,要為返鄉能人搭平臺,打通返鄉創業“最先一公里”,讓“歸雁經濟”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
二是規劃引領和典型示范關系。在示范引領上,建議以縣區為主體,結合美麗鄉村達標創建和示范創建,通過政策聚焦、項目聚焦、人才聚焦、管理聚焦,推動產業振興在示范區內率先見效,集中打造一批鄉村振興樣板村。
三是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和城鄉要素均衡配置的關系。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必須堅定不移地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當前,處理好城鄉關系,關鍵是完善城鄉要素合理流動體制機制,抓住“人、地、錢”關鍵環節,打破鄉村要素凈外流的局面,打通要素進城與下鄉通道,引導更多資金、管理、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