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集群和汽車產業園區是一個市場化過程,是汽車業依其自身內在規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是國內外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及相關行業企業經過相當長時間不斷分化、組合、進入、退出,相互整合市場資源的優化過程。國內外發展較為成熟的產業集群,如美國硅谷的高科技產業集群,我國浙江的服裝等產業集群,其成功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產業集群應是企業自主決策、權衡和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政府行為的產物。
我國過去在發展汽車工業方面經常犯的錯誤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汽車業的過度行政干預。產業集群是由企業依據市場機制形成的,而不是由各級政府創造的。用政府力量創造產業集群往往會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促進汽車產業集群必須用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政府雖然不能創造產業集群,但可以扶持和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產業集群區的地方政府和核心汽車企業應合力搭建促成產業集群的平臺。政府不要當“婆家 ”,凡事包辦,搞拼盤,生拉硬套。政府應做“介紹人”,起到為企業牽線搭橋,溝通信息的服務作用。
我國汽車工業企業多數是國有企業,汽車產業集群與國有企業轉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促進產業集群,吸引大量的民營、外資汽車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來集群區投資興業,可以推動區內企業資產整合的步伐,加快國有企業民營化、市場化速度,使企業改制速度加快,產生激活產業的 “鯉魚效應”。而積極推進國有企業轉制,轉變政府職能,鼓勵發展國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相互結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國企卸除辦社會包袱,分流冗員,化解債務,可以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區位效應,增大國有企業的吸引力,吸收民營、外資前來收購、兼并、參股、控股,從而實現汽車產業優化重組和企業集群。
其次是扶持。政府對汽車產業集群和汽車產業園區的扶持主要是資金和政策扶持。目前各主要汽車工業省市都已出臺了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項目投資以支持汽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的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和擴大規模為重點,做到以具有優勢的企業,具有前景的產業吸引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集聚。同時,以減免稅,信貸優惠,減免土地使用費,減除不合理費用等政策吸引國內外民營和外資企業進入各地的汽車工業園區,推進企業集群。
從汽車產業集群汽車和產業園區的形成機理來看,以產業鏈下游整車企業和零部件系統集成供應商為核心帶動上游中小型供應商,推進各層次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促進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實行專業化生產,是形成產業集群的關鍵。成功的產業集群都是以一家或幾家大企業為主導,帶動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共同發展。大企業在產業集群的形成中應發揮“旗艦”作用,力爭體現“確立一個點,形成一個面”的產業輻射和凝聚作用。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大中小共生共存和共榮共辱的合作網絡結構。
這個結構應是金字塔形的,大企業是塔尖,而塔基則是眾多拱衛在大企業周圍的中小型企業。汽車產業園區和集群中的大企業特別是大型整車企業應努力培育核心競爭能力,強化與集群中其它企業的網絡關系能力而集群中的中小企業應突出零部件生產的專業化優勢,力爭做專做精、做強做大,開拓集群內企業和集群外企業多極配套市場,開發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