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復盤歷史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成功經驗,深入剖析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當前宏觀經濟周期中的資金投向及潛在影響。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作為“準財政”工具,在有效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顯著撬動社會投資方面展現出“壓艙石”作用。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再度發力(初始規模或為5000億),我們認為其不僅將延續對傳統基礎設施領域的支持,還會將資金精準導向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重點領域,既注重短期需求的提振,也著眼于長期經濟結構的轉型及經濟新動能的培育。
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成功經驗:準財政工具發力,有效提振了基建投資增速。
一、規模與資金來源。2022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3000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專項用于補充重大項目建設資本金。后續在經過擴容后共計實現了7399億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使用,支持了超過2700個重大項目的建設。二、用途與資金投向: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以及市政產業園等領域。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動下,2022年全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上升至11.5%,為近年來的最高增速。
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或為5000億:后續存加碼空間。
根據宜賓市國資委官網上發布的內容,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規模將在5000億元左右,這一規模雖然低于2022年的7399億元,但考慮到2022年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最初設立時僅有3000億的規模,而后逐步擴充至實際7399億元的實際資金支持。對于本輪而言,若下半年經濟壓力有所抬升,或是外部擾動進一步加劇,則今年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同樣存在進一步加碼的可能。
投向領域:除傳統基建外,還將包括科技創新、消費、外貿等領域,并將與央行結構性貨幣工具協同發力。
結合全國各地近期召開的政策宣講會、項目申報對接會等釋放的信號,我們認為,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一方面將延續2022年對傳統基建投資的支持,另一方面還會有更多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行業以及民生和外貿領域,不僅重視短期需求的提振,還將注重長期發展競爭力的提升。
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已達到27.18萬家,獲貸率為49.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6個百分點,金融資源正加速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也將進一步提升。
擴大消費:或與央行新設的服務消費和養老再貸款等工具協同。
我們認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通過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及促進文體、旅游等服務消費的方式來提振內需,用于以舊換新的特別國債規模也存在加力擴圍至服務消費的可能,服務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有望進一步加強。
穩定外貿: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穩定外貿有助于鞏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保障經濟平穩運行。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對穩外貿的支持,可能體現在對出口導向型企業、跨境電商平臺以及相關物流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上。通過提供較低成本的融資工具,幫助外貿企業應對國際市場波動、貿易摩擦以及匯率波動帶來的挑戰,提升其抗風險能力與國際競爭力。
結論:
2022年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直接補充項目資本金,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瓶頸問題。展望2025年,盡管本輪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初始規模或不及2022年,但其后續存在擴容的可能,對基建、科技創新、消費以及外貿等領域的精準支持也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風險因素:
國內政策力度超預期變化;經濟復蘇節奏與預期不符;海外經濟體衰退風險;地緣政治沖突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