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論述, 這些重要論點同時也為關系論視域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設定了一個共同體的目標理想, 這個共同體是有著緊密的社會關系的命運共同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這些目標達成顯然不是單個領域的成就, 而是涉及到了經濟、生態、文化、治理、社會等各方面的整體性提升。這也意味著,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個過程中, 都應當從關系論的角度來認識和落實這一戰略, 進而尋求振興農民主體關系的可能路徑。
(一) 推動構建并發展積極正向的黨群關系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 “最基礎、最堅實的力量便是基層村干部”[9]。因此, 基于干群關系的雙向作用, 我們既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進一步強化黨對鄉村發展的核心領導作用, 同時也要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 通過組織化的措施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也就是“以農民的組織化重建鄉村的主體性, 以鄉村為主體吸納整合各種資源要素, 培育鄉村內生發展動力”[10]。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個政策同時也是個發展機會, 不僅可以化為動力機制, 同時也可以發展成為溝通協調機制, 讓干群之間走得更近, 合作得更加緊密。引導基層干部特別注重解決干群關系緊張的環節或事件, 防范化解干群沖突的風險, 建立積極的評價和反饋體系;以干群關系好不好、能不能為群眾做實事等操作化標準來評價干部, 并作為干部升遷的重要參考。
與此同時, 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群眾支持的力度, 原因是基層干部面臨著很大的工作壓力, 他們經常加班加點, 甚至還可能吃力不討好, 在實地評估調研過程中, 我們了解到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的保險都是由自己繳納, 他們多次向上級反映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可見, 基層干部也是需要被關切的群體, 他們有了穩定的保障才能有更大的熱情從事基層工作, 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也提升在基層工作的自我實現感。這就是說, 在基層構建積極正向的黨群關系進而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既要關注農民群眾的需求, 也要關注基層干部的需求, 應是從二者的關系主體出發, 這對關系主體互為指向、互為促進。只有照顧到雙方合情合理的訴求, 才能更好地激發彼此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的熱情和主體意識。
(二) 搭建公共實踐平臺深化村民之間的社會交往
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將構建公共實踐平臺, 著力培育鄉村社會的公共主體性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目標。“這種合作、認同、歸屬感和公共性的建立, 是一種開放的主體性, 是保證鄉村振興戰略鮮活生動有人情味有鄉土感的必要條件”[11]。這種公共性、主體性的培育實際上就是把鄉村社會組織起來, 重構農民主體關系的熟人社會的組織化策略。
首先, 要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 特別是要大力建設鄉村公共道路、公共照明、公共廁所、公共車站、公共垃圾處理等社會公共服務項目和文化廣場、宗祠等基礎文化設施以及一些有標志性、有鄉村特色的公共服務設施, 為農民組織起來提供了現實的活動基地, 對增強村民的集體認同感有直接的助益。
其次, 要培育新鄉村文化。鄉村的歷史需要有意書寫, 并以文化的表征形態積淀下來。在現代通訊技術迅猛發展情況下, 可以結合現代化通訊手段, 建立不同年齡群體、不同家庭之間的村級聯系群, 通過共享社會資源, 增進社會資本, 促進社會聯系, 活躍社會交往, 促進村民的社會團結;盡可能選用鄉賢和社區領袖, 通過其能力發揮和關系搭建, 為村民提供切實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帶有季節性、階段性的文化活動, 促進村民的相互合作、交流溝通, 培育村集體意識和文化認同感。
最后, 也可以通過培育或引進社會化力量, 比如通過社會服務組織的項目介入和服務, 深化村民之間的社會交往網絡。這種社會服務化機制會逐漸成為鄉村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 培育鄉村社會發展機制促進村民代際關系融通
鄉村代際關系的焦點就是養老問題, 對老年人群體而言, 更樂意待在農村養老, 但其子女多半是進城務工經商而不常回家, 因此在精神和生活上都需要接受照顧。對青年子女群體而言, 父母在家, 不能近身盡孝, 遺憾在心, 無奈在身。那么, 代際之間的兩難境地如何克服呢?鼓勵所有青年回家照顧老年人, 可能不太實際。這背后反映的問題, 表面上是經濟收入生活水平的直接問題, 實際上還是發展機會和社會服務機制的深層問題。
一方面, 要強化和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不但是一個家庭、一個年輕群體、而且也是一個國家層面的大問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 要面向城鄉養老需求積極發展銀發產業, 補齊農村老齡事業發展短板, 構建起政府、市場以及家庭有機結合的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發展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土地養老等養老形式, 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12], 推進形成“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培育村級養老服務項目, 發展鄉村公共文化活動, 促進老年人之間的溝通, 強化對鄉村的集體歸屬感。
另一方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盡可能為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創造發展機會, 通過建立與完善城鎮化發展戰略、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銜接機制, 讓一部分進城務工的年輕人能夠在就近城鎮、縣域務工, 讓經商的年輕人能夠得到村委的引導和平臺搭建的幫助, 既有機會從中獲利增收, 也有機會常回家看看。
不可否認, 村民代際關系問題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兩個政策所能徹底解決, 但是各項政策又可能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平臺、機會, 關鍵是要讓政策導向到這種服務方向上來, 借由此徑一步步向前挺進, 就能獲得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應有成就。
(四) 堅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規范人禽關系處置
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在中國廣大的鄉村, 尤其如此。在人與家禽的關系中, 在正常情況下, 不能否認更不能消除“人與家禽”之間的歷史和現實關系。因此, 正確的做法肯定不是消滅家禽, 而是通過限制家禽圈養數量來調節人與家禽之間可能出現的緊張關系, 即以一種服務鄉村特色的意識, 提升村民對家庭衛生、對人禽關系等更為規范的認識。另外, 在家禽養殖方面, 要合理地根據場所面積或養殖對象特性, 規定養殖的數量范圍, 不能一刀切。與工業化城市化戰略不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為基準線, 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同時培育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但是產業興旺不同于簡單的工業興旺、工廠興旺, 也不是由資本下鄉控制的產業興旺, 而是充分體現鄉村特色的地方性的產業興旺, 這些產業不僅旨在獲利、提高農村和農民群體收入,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保證農村穩定發展和農民穩定生活。
(五) 以青年作為農民主體關系振興的突破口
農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 而青年人又是農民主體關系振興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第一, 積極培育“中堅農民”參與鄉村振興。在廣大農村中, 有一部分青
年人是在村和老人、小孩生活在一起, 他們可能立足于鄉村發展經商獲利, 也可能離家較近而常回常往, 這些青年農民可謂是“中堅農民”[13]。在現實層面, 這些“中堅農民”是最有希望直接地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群體, 可以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 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 吸收他們進基層黨組織, 服務鄉村發展, 這就要求加大對基層干部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二, 鼓勵青年人回村創業并為之提供政策支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 組織農村青年參與到產業發展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地, 為青年群體提供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技能培訓等服務。
第三, 積極發展鎮域經濟, 整合鄉村資源, 為青壯年勞動力“進廠不進城、離土不離鄉”的發展道路提供盡可能廣泛的路徑支持。如果可以掙得體面的工資收入, 恰恰又離家不是很遠, 這樣子生活各方面的成本將會降低, 就有更多機會回到老家看望父母, 隨時可以融入熟人社會關系網絡當中, 這種擇業條件對農村青年群體的就近就業有很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