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出粵西地區全域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如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以“互聯網+”為抓手,促進旅游業融合發展; 打破行政壁壘,統籌粵西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增加游客體驗度;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優化旅游人才結構; 打造康養旅游產業品牌; 以推動全域旅游為契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

一、以推動全域旅游為契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作為深化區域資源整合、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正在粵西大地上顯示出強大的龍頭效應。全域旅游提供了一條城鄉、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徑,通過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全域旅游能夠打破資源稟賦地域限制,實現整合資源,互補優勢。粵西有豐富的山海生態資源和農耕文化底蘊,如湛江、茂名、陽江等地,但資源分布不均,發展程度各異。整合區域內的自然、人文、農業等特色資源,促進不同縣域之間的錯位發展,促進區域資源共享和結構優化,通過全域旅游的統籌規劃和協同推進。全域旅游可促進城鄉聯動,拉近區域發展差距。粵西地區依托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旅游+ 農業”“旅游+ 文創”等模式,促進城市資本、技術、消費需求向農村流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此外,粵西通過全域旅游,進一步融入區域協同發展大局,推動與大灣區、粵港澳、北部灣經濟區等區域聯動發展。通過構建區域合作機制,在更大范圍實現經濟外溢效應和資源共享的同時,通過打造文旅品牌整合和旅游線路聯動開發,促進了當地資源價值的提升。
二、打破行政壁壘,統籌粵西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增加游客體驗度
代娟( 2019) 認為交通對旅游產業發展起到帶動與催生的作用,交通行業應是旅游產業融合的重要元素[5]。通過全域旅游實現粵西地區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打破行政壁壘,統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粵西各地( 如湛江、茂名、陽江、云浮等) 擁有豐富而多樣的旅游資源,但各地區資源開發碎片化現象普遍,旅游設施和服務標準不一,制約了游客體驗。因此,需要在省級指導下加強區域聯動,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統籌旅游目的地規劃與資源共享,如聯合推進區域內交通體系優化、景區服務標準化管理和旅游產品聯動開發,形成整體性的旅游服務鏈條。統籌設計公共服務設施,促進旅游便利性提升。覆蓋粵西全域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如智慧旅游信息系統、無縫銜接的交通網絡、一體化的游客服務中心等,不僅可以降低游客交通和信息成本,還能增強游客的舒適度和體驗感。此外,應開展跨區域“一卡通”服務,如旅游年票、公共交通、停車和景區入園互通,進一步提升游客便捷性。統籌粵西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打破行政壁壘,是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推動區域旅游協同融合發展的關鍵路徑。
三、以2026 茂名市承辦省運會為契機,抓住“體育+旅游”發展機會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體育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有利于鄉村振興,王麗萍( 2018) 認為體育旅游產業作為全域旅游發展趨勢的一個新亮點,需通過縱向資源型、橫向技術型、交叉功能型、網絡社群型等不同的融合發展策略來提升產業融合度[6]。2026 年茂名市承辦省運會,為粵西地區探索“體育+ 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契機。首先,將體育賽事與旅游產品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圍繞省運會期間的賽事活動,茂名可推廣以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為主的旅游線路,將放雞島濱海景區、高州水庫、浪漫海岸等自然景點串聯起來,并融入鄉村文化體驗和美食主題游,讓游客在觀賽之余全方位感受茂名及粵西地區的獨特魅力,同時,還能感受到放雞島旅游。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借助省運會提升旅游載體能力。將城市基礎設施與鄉村旅游資源聯動起來,形成覆蓋城鄉的全域旅游支撐體系,通過建設現代化體育場館、升級交通網絡、完善游客服務中心等方式,使游客在旅游觀光、觀賽體驗等方面更加高效便捷。最后,“運動+ 旅游+ 文化”的融合業態的發展,讓賽事效益得到更大的拓展。以省運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育+ 旅游”產業的馬拉松、濱海運動等體育旅游活動和鄉村田園馬術體驗活動。進一步豐富游客的體驗內容,將非遺表演、美食節等特色文化活動結合起來。
四、打造康養旅游產業品牌
粵西地區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為發展康養旅游產業提供了優質條件。通過培育康養旅游產業品牌,粵西地區可以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和全域旅游高質量融合。依托粵西獨特的自然資源,打造生態康養品牌。粵西地區擁有豐富的濱海資源( 如茂名浪漫海岸、陽江海陵島) 、溫泉資源( 如陽江溫泉、茂名御水古溫泉) 和山水資源( 如云浮六祖故地、湛江湖光巖) 。通過整合注入綠色健康理念,打造“粵西生態康養旅游”整體品牌。深挖文化與中醫藥資源,打造特色康養體驗。結合粵西地區的民俗文化、冼夫人文化以及嶺南中醫藥文化,開發文化型康養產品,如中醫理療、藥膳養生、鄉土文化體驗等。將非遺手工藝、地方美食文化等融入康養產品鏈,提升粵西康養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吸引力。此外,加強基礎設施與服務對接,提升康養品牌競爭力。通過完善康養基地、休閑度假區、鄉村民宿及康養服務設施,吸引高端康養度假群體。
五、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以“互聯網+”為抓手,促進旅游業融合發展
“互聯網+”全域旅游融合發展模式于2016 年正被提出,一經提出便獲得了快速發展,國內各個地區均開始搶抓發展機遇,加快推動產業扶持,尤其是在旅游產業領域,更是獲得了蓬勃發展。依托“互聯網+ ”構建現代化的旅游產業體系,推動粵西地區全域旅游與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8]。信息技術的深化應用能夠鏈接資源、優化服務、提升效率,是粵西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的關鍵抓手。利用大數據助力科學化管理與精準營銷。通過整合粵西地區全域旅游大數據平臺,收集游客行為、消費偏好及資源利用情況,實現旅游產品供需的精準對接,開展分層次、有針對性的市場推廣。利用算法分析形成智慧決策,優化景區管理、流量控制和資源調配,提高游客體驗的便利性。推進智慧旅游平臺建設,搭建一體化服務體系。粵西可以建設集旅游資訊、產品預訂、智能導覽、交通指引于一體的智慧旅游平臺,實現游客從信息獲取到消費落地的全程數字化。這不僅提升了旅游服務效率,還能推動區域內旅游資源共享,進一步促進鄉村與城市、單一景區與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
六、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優化旅游人才結構
全域旅游產業在農村振興和全域旅游的雙重促進下,對旅游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要求更高,助推粵西地區的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制約全域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主要原因是當地旅游從業人員普遍存在著學歷低、專業技能不足、高端人才匱乏的現象。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機制的健全和旅游人才結構的優化。地方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加強校企合作。粵西地區可與高校、職業院校合作,開設文化旅游經營、鄉村振興規劃、康養旅游等相關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滿足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的需要。以粵西全域旅游發展為契機,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旅游學院舉辦2024 年導游大賽,對接全域旅游發展項目,加強旅游人才區域化培養質量,抓好農村鄉土人才技能提升工作。開展訂單式職業培訓和技能認證,提升導游、民宿經營者、農文旅企業家服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定期組織鄉村旅游講座、體驗式教學,依托當地高校和粵西企業資源,促進鄉村旅游經營向規范化、精品化邁進。通過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優化人才結構,培養本土人才、提升從業技能等方面入手,為全域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人才支撐。(作者:黃壽佳 楊潔 郭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