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報核心概況
? 啟動情況:2025年數字經濟中央預算內第二批次項目申報已啟動,申報通知由國家數據局下發至各省發改委,聚焦數字化轉型核心方向。
? 覆蓋領域:涵蓋交通、能源、工業制造、醫療健康、現代農業、區域綜合服務六大關鍵領域。
? 補助上限:單個項目最高可獲5000萬元補助。
二、六大支持方向及重點
1. 交通運輸:以數字化優化運輸全流程,推進運單結算等環節數據貫通與多主體數據融合,如搭建智能物流調度系統、開發交通流量大數據分析平臺。
2. 電力能源:圍繞“智能化生產、分配、消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助力雙碳目標,例如構建智能電網系統、開發新能源消納平臺。
3. 工業制造:建設綜合性數字賦能平臺,打破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壁壘,聯動綠色低碳與金融服務領域,像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供應鏈協同系統。
4. 醫療健康:借數字化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可及性,推動資源均衡分配,包括建設跨機構診療數據互通平臺、搭建遠程醫療系統。
5. 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如部署農業物聯網設備、開發區塊鏈農產品溯源平臺。
6. 區域綜合服務:整合區域資源,推動跨行業數據協同,提升區域發展水平,例如建設區域數字經濟產業園區、開發“產業大腦”平臺。
三、補助標準與申報門檻
(一)補助標準
? 數字化轉型方向(交通、能源、工業等):補助比例為核定總投資的15%,單個項目最高補助5000萬元。
? 數據基礎設施方向:補助比例25%,最高5000萬元,項目總投資不低于1億元(其他方向總投資不低于5000萬元)。
? 最終金額確定:項目驗收時,依據實際投資額與績效評估結果確定補助金額。
(二)申報門檻
? 主體要求:僅限企業法人,優先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第三方服務商,不接受聯合體申報,產業鏈項目需明確龍頭企業主導地位。
? 信用要求:被列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企業不得申報。
(三)禁報項目
? 企業內部信息化項目(無產業帶動效應)。
? 已獲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
? 2025年第一批次未通過的項目。
? 建設內容拼湊、與支持方向偏差明顯的項目。
四、申報全流程與材料要求
(一)申報流程
1. 準備階段:企業完成項目策劃、可行性研究,委托資質咨詢機構編制《資金申請報告》(含技術方案、投資預算、績效目標等)。
2. 地方初審:將申報材料提交至省級發改委/數據局,審核通過后匯總報送國家數據局。
3. 國家評審:國家數據局組織專家評審,考察項目數據貫通能力、產業鏈帶動效應、商業模式可行性。
4. 資金撥付:項目驗收通過后,補助資金一次性撥付至企業賬戶。
(二)材料要求
? 基礎材料:企業營業執照、信用報告、項目備案/環評/能評文件(需落實所有建設條件)。
? 核心材料(《資金申請報告》)
? 技術方案:明確數據接口標準、技術路徑、隱私安全措施。
? 效益分析:量化經濟與社會效益,如帶動企業轉型數量、降低不良品率、減少碳排放量等。
? 產業鏈協同方案:龍頭企業需說明帶動上下游企業的方式,如開放數據平臺、提供SaaS化工具。
五、專家審核核心關注點
? 產業鏈帶動效應:需推動多主體數據打通,而非僅服務企業自身,如工業互聯網平臺開放標準讓中小企業接入并提供工具。
? 技術方案落地性:避免籠統描述,需細化技術細節與成效,如物流項目說明降低空載率的具體數據、能源項目明確控制棄風棄光率的算法與目標。
? 工期與合規:建設周期原則上不超過兩年,規模大的項目可拆分子項目分階段實施;數據安全需符合三級等保要求,提供應急預案。
六、企業申報建議
? 賽道選擇:優先選擇與主營業務高度匹配的領域,避免跨領域申報。
? 資源整合: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中小企業制定協同方案,第三方服務商推出輕量化解決方案,突出自身優勢。
? 政策對接:主動聯系省級發改委、數據局獲取地方申報細則,必要時邀請專業咨詢機構優化材料,提高評審通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