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課題組在調研基礎上提出如下對策建議:以載體建設為引擎,構建軍民協同的基礎設施體系;以領軍企業為紐帶,打造軍民協同的產業體系;以場景拓展為紐帶,構建平戰結合的應用生態體系;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構建平戰一體的低空經濟治理保障體系;以實踐應用為導向,構建軍民雙向賦能的閉環賦能系統。
以載體建設為引擎,構建軍民協同的基礎設施體系。一是加速構建覆蓋全域的低空經濟網絡體系,統籌規劃低空航空器地面起降設施,科學布局軍民兩用多層級起降點、能源補給站及通用機場,重點推進南京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太倉民用無人機試飛基地等先行區建設。二是加快智聯信息網布局,實現通信基站、導航設施互聯互通,構建低空數據管理平臺與專屬頻段體系。同步創新設計“江蘇低空航路體系”,試點開通郊區至中心城市示范航線,嵌入應急物資投送、傷員轉運等戰訓功能,探索城市空中交通管理模式。三是建設市級無人駕駛航空器“一站式”服務平臺,強化軍民地協同監管,集成戰時快速響應機制,提升安全運行效能。四是在此基礎上,以PPP 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基礎設施投資運營,設立軍民融合專項資金,建立政策支持與風險分擔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展格局。

以全鏈協同為抓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一是充分發揮南京、無錫、蘇州等航空制造業優勢,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紫金山實驗室、中國融通集團60 研究所、中航工業614 研究所、中電科14 研究所、中電科28 研究所等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優勢,打造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與適航認證于一體的綜合能力體系,開發軍民兩用機型,牽引電動機、飛行控制系統及復合材料等配套產業鏈升級,加速商業化進程。二是重點推進工業級無人機技術突破,圍繞物流運輸、農業植保等場景,開發大載重、長續航機型,拓展邊境巡邏、災害救援等國防應用,融合鋰電、氫能動力模塊化設計,提升產品競爭力。三是在新能源通用航空領域,推動19 座以下純電、混動、氫能飛行器創新構型研發,打通適航認證與商業運營雙通道。四是在配套層面,著力攻堅高能量密度航空動力電池、空天一體化通信導航系統及人工智能飛控平臺,建立軍民共享供應鏈與戰時快速轉產機制,加速碳纖維復合材料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應用,形成“動力—通信—材料”技術三角支撐。
以領軍企業為紐帶,打造軍民協同的產業體系。一是招引一批戰略性、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鼓勵相關設區市加大低空經濟招商引資力度,圍繞產業鏈各環節,重點聚焦各類低空飛行器整機、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材料制造研發龍頭企業。二是同步培育運營服務領軍企業,深化無人機物流、載人接駁等場景應用,開展軍民聯合運營的低空物流網絡試點,構建“整機制造—核心配套—場景運營”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全面推動低空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三是聚焦南京、蘇州、無錫等產業高地,打造國家級低空經濟產業園區,集成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與工業級無人機的研發、制造、測試、取證及交付功能,配套試飛跑道與專屬空域,設立軍民聯合實驗室與戰訓技術轉化平臺,形成“總部基地—生產集群—示范應用”一體化特色園區,樹立行業標桿。同步依托南京河西新城、蘇州高新區等總部經濟集聚區,發揮臨空人才與科研資源優勢,吸引低空經濟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及運營機構入駐,構建創新策源與產業協同高地。
以場景拓展為紐帶,構建平戰結合的應用生態體系。一是以系統性思維推進低空經濟立體化發展,在物流運輸領域率先破題,發揮南京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物流配送示范效應,鼓勵行業領軍企業構建跨區域無人機運輸網絡,嵌入戰時物資快速投送功能,支持長江江蘇段率先打造特色低空航線,同時在城市商圈、社區等場景深化末端配送應用。二是強化公共服務能力,著力打造低空應急救援體系,通過建立冷鏈藥品空中通道、提升救援裝備采購力度、開展軍地聯合救援演練,實現醫療物資精準投送與災害響應提速。三是為文旅產業注入新動能,依托長江、太湖等水系打造低空觀光走廊,在成熟景區開發載人游覽項目,重塑“水韻江蘇”的觀賞維度。四是為智慧城市建設開辟新路徑,推動低空設備在生態監測、電力巡檢、賽事安保等場景深度應用,集成戰時偵察與目標定位功能,構建“立體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五是前瞻布局載人交通新賽道,依托南京、蘇錫常和徐州都市圈,開發城際通勤飛行場景,試點戰時人員快速轉運,打造綠色高效的產城融合應用,力爭成為省際低空通航的先行標桿,全方位構建“空天地”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生態。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構建平戰一體的低空經濟治理保障體系。一是成立跨部門、跨領域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協調機構,統籌規劃布局與資源整合,將國防動員需求嵌入低空經濟產業鏈規劃。二是推動修訂《江蘇省民用航空條例》,圍繞低空空域協同管理、飛行管控、產業融合等領域構建“1+N”政策體系,細化軍、地、民三方權責分工。強化全流程制度保障,制定低空航空器設計、生產、適航、運營及維修的規范化管理制度,建立“預警—識別—處置”一體化管控體系。三是整合央地資金(專項債券、省級專項資金)、社會資本(產業基金撬動)及金融工具(信貸保險產品),靶向支持基建項目與重點企業。推動建設國家級適航檢驗檢測中心及通信、動力等實驗室集群,培育專業化人才梯隊,夯實技術支撐能力。四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會等國際平臺,推動“技術研發—產業應用—國際合作”生態閉環,加速低空經濟高端化、國際化進程。
以實踐應用為導向,構建軍民雙向賦能的閉環賦能系統。一是圍繞低空飛行器在現代國防與應急響應中的關鍵作用,立足南京浦口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太倉試飛基地等載體,以應用需求為導向,通過嵌入國防動員演習、長江流域應急防汛演練場景,模擬復雜環境檢驗低空飛行器的實用效能,同步推進跨部門聯訓機制建設,打通作戰單元間信息壁壘,強化協同能力。二是整合企業、行業協會資源組建專業化無人機/eVTOL 等低空飛行器的支援隊伍,夯實保障基礎,并依托江蘇省低空經濟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選拔儲備兼具飛行技術與實踐素養的高水平飛手,形成人才梯隊。三是推動訓戰成果轉化,在每次演練后系統總結技術短板與戰術經驗,形成專項報告反饋至主管部門及研發生產機構,驅動技術迭代與政策優化,構建“需求牽引—訓戰檢驗—反饋提升”的良性循環鏈條,全面促進低空經濟與國防動員的互融共進。(作者:程義偉)